环球文化网

德阳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轮驱动”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文化 用户:蒲惇坚 27344℃

自2022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德阳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锚定建设总体目标,勇担重任、奋力拼搏,聚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围绕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体制机制四大要素,进一步优化措施、强化保障,不断为四川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贡献德阳力量。

一、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壮主体,推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倍增、科技赋能千企等计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摸底建库+跟踪育苗+孵化成长”培育机制。2022年德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85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57.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516.1亿元,投入研发费用46.26亿元。二是优服务,全面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出台《德阳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精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减免税费29.18亿元。今年1-9月,指导我市各类民营创新主体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余个,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三是强攻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依托科技项目实施,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全力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问题。2022年,支持企业争取162个国省科技项目、涉及资金约1.3亿元。采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揭榜挂帅”试点,截至目前,累计发布榜单69项,榜单金额2.3亿元,实施“叶片失效机理研究与部件测试”等项目33个,立项金额930.9万元,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聚焦创新平台创建,提升创新创造能级

一是打造战略科技平台。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服务支持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功能,成功重组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依托国机重装等6家单位谋划建设天府旌湖实验室,持续支持水风光多能互补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规模物理储能、专用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创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二是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德阳产业创新平台布局,聚焦重点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材料等领域,争创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今年以来,获批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创新联合体1家。三是打造功能服务平台。全面打造德阳大学科技园,持续开展招院引所。今年以来,签订合作协议2个,促成10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金额超10亿元。构建孵化、加速、中试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国机重装、东方汽轮机等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熟化基地。目前,我市备案市级中试熟化基地20家,“成渝装备制造中试孵化平台”等正争创省级中试研发平台。

三、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创新创造动能

一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企业与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0余家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近三年实施联合技术攻关项目600项、成果转化项目150项,实现新增产值近200亿元,新增发明专利180项。二是畅通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活动,搭建供需双方合作桥梁,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先进技术成果高效孵化和产业化。今年以来,举办“汇智成渝科技之春协同创新大会”等交流对接会20余场,16项成果荣获202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促进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加快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会同成眉资三地编制印发《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凝练形成101项重大项目。整合成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资源,与成都科服集团成功组建成德协同创新中心并落地运营。联合成眉资印发《关于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试点的通知》,累计发布城市机会清单556条,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四、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抢抓“天府科创贷”政策机遇,加快建设天府科创贷德阳分中心,截至目前,为700余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累计发放“天府科创贷”11.4亿元,惠及165家企业。印发《德阳市“科创贷”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风险分担”、政府和企业“成本分担”的“双分担”模式,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已与5家金融机构确认合作。二是推动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6家,孵化面积41余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创新企业1097家,带动就业人数7000余人。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研究制定《关于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方案》,成功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决赛,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通过90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20人,国家特聘专家2名,高层次人才400余名。现有各类科技人才192名,其中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6人。培养技术经理人100余名,创新工程师和专利应用工程师1156名。发布并执行各类人才引育10条措施,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人才安居经费,最高给予团队1000万元、个人100万元综合补助。成功促成我市高端人才陈启春获首笔科创“人才贷”授信1000万元,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险”和“人才科研险”试点,2022年我市66个科研项目获得财政保费支持,项目保费达220万元,项目保额累计达9139万元。(德阳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