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文化网

电影《孔秀》海口首映,著名作家韩少功称影片从容不迫读解命运

文化 用户:吴川宜 18836℃

导演王超、主演沈诗雨携新作《孔秀》来到海口举行第三场路演,活动现场有幸邀请到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天涯》杂志社长、海南作协主席梅国云与《天涯》杂志主编、作家林森在观影后与主创一同交流、对谈,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看法与读解。

(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在现场发言)

有野心、有自信,这是作家韩少功对导演王超的评价。对此,他解释道:(因为电影)并不追求展现大的刺激(戏剧冲突),而是从容不迫地表现普通人和生活琐事。(导演)用琐碎和平凡的日常让观众代入(角色),这让我非常佩服。同为那个时代的作家,韩少功对片中孔秀的生活环境感到异常的亲切,电影中工厂的情景,农村和社会的风貌我都非常熟悉,摄制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功课,让我们5、60岁的这一代观众有一种深深的共鸣。真实与质朴是这部电影的气质,更是那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生命底色。

(路演对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林森、韩少功、王超、沈诗雨、梅国云)

电影中的女主角孔秀对写作有着极强的热情与热爱,在艰难的岁月里独自耕耘。作家韩少功说:这个片子叫《孔秀》,其实还可以加个副标题,叫做‘一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怎样炼成的’。对导演王超而言,孔秀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文学与写作同样是他创作之路的起点。我是80年代的文学青年,我最早是写小说,然后才拍电影。1998年的时候,王超发表了小说《去了西藏》,令他惊喜的是,《小说月报》随后转载了这篇小说。这真的是突然给了我一个强心针,王超导演笑谈道,(那时我想)拍不了电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会去写小说去,这是我的底气,我有底气。

(《天涯》杂志主编、作家林森先生在现场发言)

而直到现在,文学也依旧是他的梦想。支撑我拍电影的一直是文学的精神,导演恳切地说道,我特意跟片方说一定要来海口,就是因为《天涯》。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人文精品杂志之一,《天涯》始终关注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其刊载的文学作品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孔秀》是我向《天涯》的回报,我依然没忘记在80年代,韩少功老师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对我的精神启蒙。

在来到现场的众多观众中,也有许多如孔秀般热爱写作,视文学为理想、为支撑。一位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泪流不止,她在映后现场哽咽着说道:小时候我也有个梦想,也是当作家,我的爸爸一直培养我、辅导我。但是我的爸爸走得很早,因为我的婚姻,我就搁下了我的梦想。但在艰难中,我也从没有放弃过,打着几份工也一直坚持。直到2022年4月,我拿到了省作协的会员证。我现在每天都写,最少3000字。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自己。从过去到现在,有太多太多如孔秀般怀揣理想并默默努力着的人,在他们平凡的生活里,日复一日,铸就伟大与不凡。

(《天涯》杂志社长、海南作协主席梅国云先生在现场发言)

《天涯》杂志社长、海南作协主席梅国云则评价道:在这样一个新技术、新生态、新门类不断呈现的这样一个当下,王超导演能够拍出这样一部淳朴地讲述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是一种很大的智慧。的确,人的命运与人格的主体性,这是电影《孔秀》最核心的主题,也是导演王超一直以来关心和思考的话题。颜料在颜料盘上放着,画家去画一幅作品,有的颜料变成了房子的栋梁,有的变成了基石,有的可能就是小草。孔秀从创作开始,就从路边的一个小草,变成了一朵天上的白云,她是这样的一种主动的选择,梅国云老师总结道,我想这个作品传达的当下的意义应该就是,告诉人们在那样一个年代,孔秀是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命运。王超导演也表示:电影里的孔秀不是一味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她每一次都反抗,每一次都表达‘不,不可以这样’,而且她很清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我觉得这就是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写作还是拍电影,王超最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神领域,他们的人生障碍、内在苦痛与生命意识。而保持谦逊与清醒也一直是他为人和创作的准则,《孔秀》是我第一次拍我自己的生命经验,这里面全是我自己的记忆、我父母的记忆。我没有资格要告诉或教给观众什么,我只是在这个电影里面进行自省,他如此说道。

(海口路演对谈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韩少功、王超、沈诗雨)

最后,有观众好奇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否有剧本之外的发挥。主演沈诗雨大方分享道:当然,因为演员不是自己一个人演,还有对手演员,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而如何接住这些意外,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这考验的不单是演员们的表演能力,还有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对人物的思考。我觉得表演来源于生活,生活让我们成长。所以,我不是要演什么给大家看,而是我真正地活在那一刻,活在那个当下,与孔秀一同成长、一同体会。

真诚与用心,这是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在电影中切身感受到的;而对于每一位如孔秀般在生活的困境里默默坚守的普通人来说,这亦是一份珍贵的看见、一个深情的拥抱。

作者:周欣宜、高腕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