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浩 薛晓东
5月7日上午,泰安的小武(妻子)、小侯(丈夫)像往常一样来到岱岳威高血液透析中心做治疗,一周三次的透析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侯与小武两人因身患尿毒症在泰安岱岳威高血液透析中心相识。2022年7月24日,经护士长孙兆玲介绍,两人喜结连理,还有70多天就是他们结婚两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俩相互陪伴、鼓励,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就是希望能多挣点钱,给家里人一些支持”,两个人笑着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相识相恋,照亮了彼此的生命
两人的相恋,多亏了岱岳威高血液透析中心的护士长孙兆玲。
孙兆玲介绍,面对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多数尿毒症患者思想压力都比较大,尤其年轻人。
由于小武的血管特殊,很多护士找不到合适的位置,造瘘有难度。所以每次小武过来,都是孙兆玲亲自施针,对小武也格外关注一些。“每个医护人员会有相对固定的病人,熟悉情况治疗起来更精准。”
在小武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受不了打击,回了娘家,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当时29岁的小武在透析中心治疗时状态并不是很好,从病房上机到离开有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有一次,小武的奶奶提起,说她自己年纪大了,不可能一直照顾着孙女,能否帮着小武找个伴儿。我就一直想着这个事儿,后来觉得小侯不错。”
刚刚确诊病情时,小侯也度过了一段昏暗的时光。
2020年,正是小侯工作蒸蒸日上的时期。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却被确诊了尿毒症。
“‘对生活失去信心、就这样吧这辈子’,这是小侯当时说的话。”孙兆玲说。
在得知两人都是单身情况下,2020年下半年,孙兆玲就开始撮合两人,并将两人做透析的时间以及床位安排在一起。
在遇到小侯之前,小武特别喜欢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有多繁忙,而是下了班没有其他活动,回家不知道做什么,只能靠加班打发时间。“饭也不好好吃,一天就吃一两顿,也基本全靠外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开始在一起吃饭,聊病情谈感受,互相鼓舞打气,精神状态都慢慢好了起来。
随着感情的升温,小侯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两人的爱情开始了……
2022年5月20日,两人领了结婚证,并于7月24日举办婚礼,孙兆玲担任证婚人。
孙兆玲说,之前小武独自一人做透析时,奶奶总是不放心经常打电话。现在小武找到了归宿,生活也有了照应,奶奶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最爱吃他做的清蒸鲈鱼和拔丝地瓜”
“中午回家吃了饭休息休息,下午备备货,晚上就去出摊了。”透析结束后,小侯说道。
自从结婚后,小侯就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干劲更足了,一心想着多挣点钱,让小武过上更好的生活,给家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期待着带着奶奶、家人出去旅旅游。“只要天气允许,每天晚上都去摆摊卖烧烤,夏天来了,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
不上晚班的时候,小武也会去摊上帮忙,其实更多的是陪伴。
一聊起两人婚后的日常,小武脸上便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侯也总夸小武脾气好,说两人从未吵过架。
由于家离公司很近,小武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家吃。“他每天都会问我想吃什么,做饭、洗碗、洗衣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最爱吃他做的清蒸鲈鱼还有拔丝地瓜。”
知道小武放心不下奶奶,婚后的两个春节,小侯陪着小武回到奶奶家过年三十,第二天再回父亲家里。节假日也会买好礼物,常回家看看。
每当透析快结束时,小武的血压容易下降。小侯便会时不时问一句“难不难受”,并叫来护士量血压,满眼关切。
“他虽然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但是都在行动里,我知道他是真心实意对我好。”
曾经沉默寡言的小武,在小侯的陪伴与照顾下,已经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会主动去聊两人之间的故事。而这个时候,小侯便看着她笑,幸福溢于言表。
让病人重回社会,是医护人员的荣耀
谈起小侯与小武两人,孙兆玲对他们的评价就是“老实本分”,两人都是苦命的孩子,把他们介绍到一起,看到他们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孙兆玲以及全院的医护人员打心眼儿里替他们感到高兴。
她说,过不了很久,医院可能要迎来另一桩喜事了。小赵(男)也是岱岳威高血液透析中心的病人,知道了小侯和小武的事情后很羡慕,主动找了护士长帮忙找对象。“今年2月份,小赵和同样在这边治疗的小郑在一起了,已经见了家长。两个人状态越来越好,开朗了很多。”
5月12日,即将迎来护士节同时也是母亲节。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孙兆玲是尽职尽责的。每天上午五六点钟就来到工作岗位,浏览当日预约透析的病人资料,再与相应的医护人员交代注意事项,开启一天繁忙的工作,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透析中心。
而作为一个女儿,面对她80多岁的母亲,孙兆玲内心是有愧的。她与八十多岁的母亲一起居住,因为工作原因陪伴母亲的时间非常少。“去年她突然头晕,恰好赶上病人上机做透析时间,我根本走不开,只能联系表妹带母亲去医院,幸好最后检查结果没有大碍。”孙兆玲说,为了尽可能多地陪伴母亲,她下了班哪里也不去,直奔家里,尽量弥补那些缺失的陪伴。
52岁的孙兆玲已经从事血液透析工作20多年,“舍不得离开。”她说,血液透析与其它科室不一样,病人每隔几天都必须要来,长此以往跟病人就成了朋友,放心不下。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众多医护人员的行医准则以及精神力量,也是孙兆玲以及众多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只要干得动就不想退休,一辈子的透析事业不想放下,看到病人重回社会,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有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