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育锦绣,一针一线寄情思。民族刺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少民族刺绣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进步,近年来,苗绣、彝绣等民族刺绣以非遗工坊、文创艺术、传统技艺等形式多样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动力”,构建起非遗“传承”与“守护”的新格局。
走进云南屏边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绣娘们正在细心学习绣花技艺,一双双巧手编织着五颜六色的棉线,逐渐将一块块白布绣上精美绝伦的花纹……
据悉,该工艺制品厂建立‘自主培训+内部就业’的管理模式,聚力打造“绣娘扶贫车间”,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苗绣“守艺人”。“工厂能够顺利开办,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该厂法定代表人陶琼莉回忆到,“开办初期,资金投入一直是压在我心口的一块大石头,幸亏在政府、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联动支持下,顺利享受到了8万元的‘贷免扶补’政策缓解难题。”
为助力非遗传承新活力,当地税务部门持续跟踪,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先锋作用,下乡入户鼓励留守妇女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成功吸纳当地超过380余名妇女就业。
“税务干部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还为我们量身定制支持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税惠指引手册,面对面、手把手辅导申报操作,”该厂财务负责人侯文有解开了心头忧虑,“工厂创立至今享受到免税收入13.02万,减免税费4.85万。”
在云南石屏,彝族花腰刺绣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品牌。从全县绣娘零散出售绣片和服饰,为销售渠道发愁,到2018年成立公司统筹销售,石屏县花腰手工刺绣传承人领头人张华走上了传承传统技艺的漫漫长路。
多年来,她坚持带领一批有技艺的花腰彝妇女们,为非遗刺绣的转型传播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当地税务部门精准识别企业传承非遗刺绣的需求,通过涉企交流群、征纳互动平台实时推送税收政策和办税指南。看着绣娘们在传承花腰刺绣中脱贫,张华感慨万千:“从一张张发票的开具到成功享受税费减免1.6万余元,再到实现涉税事项无忧办理,税费优惠和精准帮扶为企业持续拓宽对外销售途径提供了支持,我们发展底气更足了。”
屏边苗绣、石屏花腰刺绣的蓬勃生机,是刺绣行业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刺绣不再局限于民族服饰,在同现代生活和合共生下,催生出了一系列“刺绣+”产品。
想购买一件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结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碰撞的刺绣文创产品,当选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猛弄村是“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猛弄刺绣非遗传承人刘玲芝返乡创业后,秉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成立合作社,研发推出具有彝绣风格的杯子、公文包、笔记本、饰品等产品,经过4年优化拓展,带动10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实现了年产值200万元的目标。
2024年1月,猛弄刺绣加工传承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日产量突破200件,“‘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以后,最犯难的是产能不足的问题,如今产能问题解决了,但是发票开具又让我犯了难。”该刺绣合作社法人苏琼珍迎来了新的经营烦恼。
为此,当地税务部门走进合作社靶向问需施策,针对性地辅导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惠政策,定制推送发票开具操作指引。“税务部门入户辅导,指引手册上详细的操作步骤解决了我在发票开具、红冲、入账等方面的一系列疑难。”苏琼珍看着亲手开具的5240元发票金额高兴地说。(陈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