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文化网

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 书写新时代兴水治水“榆林答卷”

业界 用户:佚名 10400℃

  新华财经西安3月21日电(李伟男)对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间的陕西省榆林市来说,水是当地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还是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水资源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扎实推进水网建设、推动水利发展,成为榆林攀高逐新的关键。

  2024年1月,中共榆林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榆林市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水网建设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水利建设关键“窗口期”和重要“机遇期”,以全市之力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兴修水利破时空不均难题

  榆林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城市,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人均757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4%,为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榆林市秉持“外引内调、节水留水、保水通脉、互联成网”的思路,把握“引、留、用、节、治”建设重点,依托“八水多库”构建起“一干一线、八支多库、四区九廊、全域保障”的榆林现代水网总布局。作为无定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地,王圪堵水库是全市水资源“东西连通、南北互济、统一调度”调配枢纽的“中转站”,目前已为5个县区供水,年供水量达4000多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70万人。

  2023年10月,总投资21.17亿元的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开工,旨在解决靖边县城及沿线乡镇生产生活用水和能化园区工业用水匮乏问题,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靖边县是新能源大县,但总体供水形势不容乐观,没有备用水源,生活用水全部采用地下水,农业用水超采严重,工业用水保证率低。”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史社刚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补充靖边县城生活、生产及工业园区用水、生态用水,逐步改善地下水超采问题,保护良好生态环境,预计受益群众达30.3万人。

  近年来,榆林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破解市域内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难题。2023年,榆林市提速推进黄河引水工程,东线马镇引黄完成投资15.2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6.17亿元,主体进度完成70%左右,引水隧洞全线贯通。

  随着《榆林市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水网建设规划》的发布,未来,榆林将以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规划在列项目总投资 1392.8 亿元,其中已完成投资 85.2 亿元,规划期内投资 801.8 亿元(含近 3 年投资 238.2 亿元),2035 年以后投资 505.8 亿元。

  因地制宜解资源短缺困境

  凿开混沌得乌金。漫长的岁月里,源源不断的煤炭从榆林输送到大江南北,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血液。现如今,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地下涌水(疏干水)则成为榆林因地制宜解决水资源匮乏的“珍宝”。

  2018年,榆林坚持“就近利用、生态优先、兼顾工业用水”的原则,启动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先后在榆阳、神木、横山等矿区,建设了5大片区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全力破解区域矿井疏干水回收利用难题。

  “通过建设总长约590公里的矿井疏干水管网工程,实现了煤矿废水综合利用,破解了发展和保护难题,也推动了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榆林市水利局副局长胡利民介绍道,“下一步,疏干水还将拓展至工业应急供水,更好地保障支撑榆林高端能化基地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当前,榆林市继续推进榆阳区南部山区、神木市锦西片区、榆神矿井水深度处理等一批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将全市富余疏干水进行再收集、再利用。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通过统一收集处理、调配供给、综合利用,达标矿井疏干水将广泛用于生态水面补水、城市市政用水、农田作物灌溉等领域。缺水才更要节水。结合地方企业的实际情况,榆林全面落实“四水四定”,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要求,“十四五”末,榆林全市用水总量将控制在14.32亿立方米以内。

  水土保持筑生态环境屏障

  “山修梯田沟打坝,坡坡坬坬搞绿化”在生态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修建梯田、淤地坝成为防治水土流失的“神器”,这句广泛流传的俗语,蕴含着黄土高原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智慧。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以前沙尘暴特别多,嘴里眼睛里都是沙子。”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表示。如今山上光秃秃的“刺眼黄”变成了林草盖坡洼的“希望绿”,一处处梯田承载着乡村产业兴盛的希望。

  数据显示,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8%,北部风沙草滩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2%。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征山治水: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目前,高西沟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土地利用由农业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高西沟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近年来,榆林市不仅加大淤地坝建设,同时加强淤地坝安全运行管护,落实淤地坝运行管护经费、建立淤地坝长效管护机制,“十四五”以来,榆林市共新建淤地(拦沙)坝1223座。充分发挥了淤地坝在拦泥淤地、滞洪减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从源头上封堵了向黄河输送泥沙的通道,缓解了黄河下游“悬河”抬升,为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水土保持率达到57.97%,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杨思炯表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我们水利人应将这项惠百姓、保生态的重要措施,持续下力抓实抓好。

  由“黄沙围城”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的蝶变,榆林始终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战略,接下来,榆林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上登高望远,统筹山水林田湖(坝)草沙系统治理,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建设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