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文化网

清华大学“沪为先锋”支队赴上海展开实践调研

文化 用户:刘慕骏 20259℃

为先书院成立之初,即以培养“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为目的。在“沪为先锋”的先行者们看来,要想定义未来,首先需要拥有对于未来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必须通过研读产业发展历史来培养。为深入了解产学研合作现状,并且探索学科交叉的众多可能性,“沪为先锋”实践支队于2024年2月在上海集结,在为期七天的调研中问道于一众影响力强大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在社会实践中拓宽了眼界、锻炼了本领、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沪为先锋”实践支队由20位清华大学在校本科生与2位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组成。本次实践中,支队不仅在国资研究所中了解到了研究所的研发实力与责任担当,在硬科技初创企业中惊叹于科技“独角兽”的创新活力,也在一众非科技类公司中,收获了看待社会的别样视角。

在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与上海光学精密器械研究所,支队见证了集成电路与大功率激光器坎坷漫长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国资研究所在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切实看到了研究院在支持国企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作为。光学精密器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高校、研究院与企业各有分工,缺一不可。各科研机构应当知晓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家底,在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上占据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然而校企合作的生态并不会平白无故地繁荣起来,必须有人疏通产学研合作中淤堵的环节。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探索。该研究院由国资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采用公司化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主要负责在高校知识生产与企业技术困难之间搭建桥梁,让实验室里生产的知识离产业更近。张江高科技园区同样以公司化的方式对园区进行管理,并且张江高科通过上市集资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从而给予集成电路产业更为强劲的金融支持。张江高科还在吸引人才入驻、鼓励创业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高校中零到一的突破固然令人兴奋,但一到十、十到百的发展一样是科技创新的重难点。从知识生产跨越到产业实践,需要一代代有志向、有热情、有能力的科创青年不断接力。曦智科技创始人沈亦晨博士带领着来自于MIT的团队,引领着光电混合计算的潮流;清谱科技则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院长欧阳证教授创立,用小型打开了巨大的市场。支队成员在这些尖端企业中见到了可能改变未来的硬科技,更学到了不少创业创新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产业实际与科技产业化的规律。

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总部,支队员们更深刻地了解了“Z+世代”在未来消费领域的重要作用,也从公司年轻化的企业氛围中得以反观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与审美偏好。在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建筑设计师们为理工科同学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别样窗口。

实践之余,支队也来到一大会址与四行仓库纪念馆,领略先烈风骨、领会时代使命。在豫园与苏州园林,支队员们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修养。每天晚上的“上海奇妙夜”系列活动则让支队员加深了对自身与彼此的理解。

清华大学本科生,本次实践成员杜又郎提到,这次实践中我了解到,创新的生存率极低无比,创业需要勇气,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发展有定价权的技术是相当困难的。但总有企业不苟且,不抄袭,不做国产替代,只做原发创新。追赶型科技发展不是出路,因为尖端科技公司掌握了一整套专利群,所以追赶者与领衔者总是差着两到三个时代。只有在低端技术上找到高端应用,找到新的赛道才能弯道超车。不走出学校便不能了解到最鲜活的产业界一手信息,不能意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大困难。沪为先锋支队长杨上裕也总结到,这次实践给了我们非常难得的机会走出高校,真真正正到实地去调研,见平时之难见,想平时之难想,改变了一些认知事物的方式,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先行不辍,先声铿锵。名为为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