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切实解决全市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今年以来,耒阳市民政局精准把握临时救助灵活多变、高效便捷的特点,按照“应救尽救、精准及时”的原则,及时对辖区遭遇急难情况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救助,让群众有了可感的幸福。
大数据比对筛查,让临时救助更主动
“真没想到我住院的事民政局都会知道,并给予我家3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党和政府的温暖让我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哲桥镇红星村村民徐大国(化名)满怀信心的向笔者诉说着。
现年67岁的徐大国,一直身患多种慢性疾病,2023年年底又突发脑出血,通过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但高达9万多元的治病费,让他家生活陷入了困境。正当徐大国一家人犯愁时,耒阳市民政局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发现了他家的情况,并安排人员入户调查了解。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当月徐大国就获得了3000元的急难型临时救助。
为了让救助更加主动,近年来,耒阳市民政局大力推行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积极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残联、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建立了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并通过数据比对筛查,发现预警信息,即存有遇困风险的家庭,主动派出人员入户调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畴,从而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今年以来,该市已累计开展预警信息入户调查900余人次,并对其中217人实施了临时救助。
“湾村明白人”参与,让临时救助更及时
“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幸亏‘湾村明白人’及时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减轻了我家的生活压力。”拿到临时救助金的刘彩霞(化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家住灶市街道灶市居委会村民刘彩霞,原本生活井然有序,其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里照顾着3个正在读书的小孩。然而,年初刘彩霞突发疾病,打破了她的幸福生活。经医院诊断,刘彩霞被确诊为肺癌和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陆续的住院治疗,不仅花费了10万多元,其丈夫也因需照顾她,无法外出务工,家里没了收入,生活从此陷入了困境。“湾村明白人”唐冬平在辖区开展巡访时,了解这一情况后,一方面,将临时救助政策、所需资料及办理流程向刘彩霞进行了告知,另一方面,将相关情况向灶市街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反馈。通过后期的申请、核实,刘彩霞家庭不仅得到了临时救助金,其家庭还纳入了城市低保,每月享受2250元的低保金。一系列的救助措施,有效保障了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耒阳市因耒水而得名,在全市80多条大小河流沿岸形成的5061个自然村落,被当地群众称作“湾村”。为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耒阳市民政局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实施了“湾村明白人+社会救助”模式,引导全市“湾村明白人”通过定期上门方式,了解辖区群众的家庭生活状况,收集辖区困难群众急难线索,响应遇困群众的求助需求。通过“湾村明白人”走访摸排,2024年已有371人及时获得了临时救助。
简化救助流程,让临时救助有温度
“我是在耒阳务工的外省人员,目前工地有一个多月没开工了,身上的钱也花完了,能否帮帮我们?”一名冯姓求助者通过电话向耒阳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讲述着自己的困难。
原来冯三(化名)和他的同伴是从江西省永新县来耒阳务工人员,春节过后他们两人便来到耒阳,在一建筑工地干活,由于下雨频繁,工地一直没有开工,很快两人身上的钱就花完了,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困境。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遇困群众的情况反馈至冯三居住所在地三架街道办事处,随后,三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按照“特事特办,简化流程,先行救助”的原则,帮助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金。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了求助电话,没想到能和当地人一样获得救助,感谢民政部门的帮助,让我们渡过难关,耒阳真是一座暖心的城市!”回归正常生活的冯三激动地向笔者诉说着。
针对外来人员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该市降低了非耒户籍外来人员救助门槛,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救助申请限制,简化临时遇困外来人员申请临时救助程序,缩短审批时限,调查后符合条件的,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切实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一心为民伸援手,临时救助暖人心。今年以来,耒阳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转“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延伸,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耒阳市民政局 谢冬华 黄纬波)